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较为普遍,每当在众人面前讲话、发言时,他们总是面红耳赤,心惊胆战;第二种也为数不少,他们喜欢嘲笑不会说话的人,当一个善良、纯真的人出现在大家面前,因为太过紧张以至于口齿不清或逻辑颠倒时,他们就不遗余力地嘲笑、讥讽他,让他无地自容。由于有这两种人的存在,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恐惧说话者。而患上这种说话恐惧症的人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令人懊恼的困境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鼓足勇气,面对挑战。那么,怎样克服怯场呢?
一个人说话能否成功,与他是否具有说话的胆量关系很大。如果我们纵向、横观古今中外,就会发现,世界史上的善辩家,有很多都是在最初被认为是说话笨拙的人,像林肯、田中角荣等世界著名的演说家的第一次演讲都是失败的,那么,他们为何会在如此差的基础上获得如此令人注目的成功呢?除了艰苦勤奋、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之外,勇敢面对现实,大胆面对挑战,不能不说是一条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
出生于雅典的狄里斯可谓是典型的一例了。狄里斯在西欧被称为“历史性的雄辩家”。据说,他天生声音低沉,且呼吸短促,口齿不清,旁人经常听不到他在说些什么。
当时,在狄里斯的祖国雅典,有很严重的政治纠纷,因此,能言善辩的人便格外受重视,引人注意。尽管狄里斯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思想十分深邃的人,很擅长分析事理,能预见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但是,他认为自己缺乏说话的技巧,是容易被时代所淘汰的。于是他作了一番周密细致的思考,准备好了精彩的演讲内容,第一次走上了演讲台。不幸的是,他遭到了可怜的失败,原因就是他发出的低沉的声音、肺活量不足和口齿不清以至于听者无法听清楚他所言何事、何物。
但是,狄里斯并不灰心,反而比过去更努力训练自己说话的胆量。他每天跑到海边去对浪花拍击的岩石放声呐喊;回到家中,又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口形,做发声练习,一直坚持不辍。工夫不负有心人,狄里斯如此努力了好几年,当他再度上台演说时,博得了热烈的喝彩与激烈的掌声,并一举成名。
有人曾问著名文学家萧伯纳:“你是怎样学会那么精彩的演讲的?”他回答说:“就跟我学溜冰的方法一样,就是出丑也在所不惜,直到我娴熟为止。”年轻的时候,萧伯纳也曾是个害羞的人,他常常在想去拜访的人家门前来来去去走上20分钟,始终不敢上前去叩门。对此他曾有感而发:“大多数受苦最深的演唱是那种简单的懦弱,或者对它深以为耻地难过。”
后来,萧伯纳终于找到了克服羞怯的最万无一失的办法。他下定决心要化弱点为长处,鼓足勇气,面对挑战,他拿出超人的勇气,参加了辩论社团,只要伦敦有公开讨论的辩论会,他逢会必到,而且一定要参加发言,据理力争。萧伯纳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一举而成为当时最出色的演说家之一。
如果说狄里斯、萧伯纳的事例还不够典型的话,那么,长期任菲律宾外交部长的罗慕洛的一次成功演说则更能说明说话自信心的无比重要。
1945年,联合国创立会议在旧金山举行。罗慕洛作为一个当时还未独立的国家的代表团团长和一名个子十分矮小的人,自然显得无足轻重。他被应邀发表演说,讲台和他差不多一样高,但罗慕洛没有胆怯,而是镇定自若,等到大家静下来,他鼓足勇气大胆地说了一句:“我们就把这个会场当做最后的战场吧。”全场顿时寂然,接着爆发出一阵掌声,罗慕洛出口不凡,引起轰动,他放弃了预先准备的演讲稿,畅所欲言,思如泉涌,演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令在场的无数外国演说高手刮目相看。后来,他的一些精辟的言辞还被报纸登载出来。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倘若罗慕洛当时因自己无足轻重、不惹人注目而有所胆怯,就可能失去这次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勇敢是善于言辞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