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名言警句
1、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2、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
3、凡是解释越简单的法律,也就是也公正的法律。 托马斯・莫尔(英)《乌托邦》
4、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 洛克(英)《政府论》
5、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6、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7、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8、大海和陆地服从宇宙,而人类生活是受最高法律的命令的管辖。 西塞罗(古希腊)《法律篇》
9、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
10、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1、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为了束缚他的才能。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2、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13、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4、法律之明了,不尽在其条文之详尽,乃在其用意之明显,而民得其喻也。 霍布斯(英)《利维坦》
15、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16、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 拉布里奥拉(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17、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18、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 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19、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列宁(苏)《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
2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2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司马迁(汉)《史记・循吏列传》
22、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23、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24、法是一套权威性的审判指南或者基础。 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2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26、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黑格尔
27、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28、法者,治之端也。 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29、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30、法律规定得愈明确,其条文就愈容易切实地施行。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31、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www.huamate.com)――拉伦茨
32、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33、所谓人的法律,我是指生活的一种方策,使生命与国家皆得安全。 斯宾诺莎(荷)《神学政治论》
34、法律不可能使本质上是道德的或纯洁的行为变为犯罪行为,正如它不能使犯罪行为又变成纯洁的行为一样。 雪莱(英)《人权宣言》
35、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管子(战国)《管子・法法》
36、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 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37、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司马迁(汉)《史记・酷吏列传》
38、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39、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40、法律的基本意图是让公民尽可能的幸福。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41、法律必须依靠某种外部手段来使其机器运转,因为法律规则是不会自动执行的。 庞德(美)《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42、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43、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44、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45、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 大仲马(法)《马希里选集》
4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47、车轻道近,则鞭策不用;鞭策之所用,道远任重也。刑罚者,民之鞭策也。 尸佼(战国)《尸子》
48、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 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49、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 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50、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51、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美】霍姆斯《普通法》
52、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53、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霍姆斯(美)《普通法》
54、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55、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
56、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英)《政府论》
57、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着名法学家郭道晖
58、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
59、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60、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战国)《商君书・定分》
61、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62、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子(战国)《管子・禁藏》
63、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64、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65、法律不负杀人的责任,也就像这责任不应该使枪刀担负一个样。 沈从文
66、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 班固(汉)《汉书・刑法志》
67、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 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68、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 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69、国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贵。 日莲(日)《立正安国论》
70、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贝卡利亚(意)《论犯罪和刑罚》
71、凡法始立必有病。 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72、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 柏拉图(古希腊)《法律篇》
73、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
74、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75、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着名大法官卡多左
76、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 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77、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78、没有永恒的法律,适用于这一时期的法律决不适用于另一时期,我们只能力求为每种文明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 柯勒(德)《法律概念》
79、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80、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8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82、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83、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德沃金
84、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85、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86、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 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87、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88、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89、法不禁止即自由。――法谚
90、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
91、如果法律是非正义的,它就不能存在。 奥古斯丁(古罗马)《论自由意志》
92、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93、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
94、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着名的法律学者
95、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96、法小弛则是非驳。 刘禹锡(唐)《天论上》
97、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 格老秀斯(荷)
98、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唐)《天论上》
99、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100、法宽则刑者少,刑者少则民为耻矣。 崔敦礼(宋)《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