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回头影评(一)
老实说,第一遍并没有看懂这部影片,正如很多人所说,如果不是冲着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两大美女,相信没有人会对这部催眠作感兴趣,然而我所在意的是我没有读懂她。
该片的导演属于新秀女玛丽娜・德・范,作为一个涉身并不是很深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却把所有人都欺骗了,因为当我重温所有镜头时发现,原来要看懂它,需要将自己想象成一位精神病患者。或许这个时候你才能了解主人公的意境。因为所有的画面都是主角的现实生活、臆想空间和回忆三个元素构成的,导演玛丽娜没有将三个元素拆开来讲,也没有制作多线发展,而完全通过苏菲・玛索的面部扭曲转变成莫妮卡・贝鲁奇这一方式体现,使得三个元素精密联合,而使得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身在云中不知处的迷茫。有人说这一变现有些像《两生花》,对此我觉得导演的手法还算罕见,有些独到和特别之处,《两生花》我没有看过,不敢妄断,但是苏菲变莫妮卡的戏多少给这部电影增了些色彩吧。
其实。当我们仔细看这部电影,也并不是很难看懂的,故事的开始,主角还是一个正常人,我们了解了他的职业,一位作家,了解了他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而这一切是随着她看到母亲的照片上的意大利女人开始的,从哪个时候起她开始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女人,觉得自己就是她,而事实是哪个女人是他的亲身母亲。整个故事中是主人由精神病到精神分裂,从不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到知道自己有精神病,开始逐渐适应的故事。主角苏菲・玛索在8岁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车祸,从此他失去了8岁以前的记忆,而随着养母生活,而养母一直把她当做死去的那个女孩让娜。但是对于主角他的内心实际上还存有记忆的萌动。于是他常常把照片的人物想象出来,因此在镜头上经常有一个女孩(主角自己)出现,实际上那是主角的臆想世界,还有很多的镜头不过是主角的臆想和回忆而已,所以很多人看不明白就在此处,我们被导演欺骗了。
最后的结尾时主角变成了精神分裂证患者,不再是主角面部扭曲变成莫妮卡,而是莫妮卡和苏菲面对面而视。这证明主角已经知道了自己是精神病患者,并且开始适应它,而承认他了。有些人说这是和《女吸血鬼同志》一样为了女权而出的影片。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在一方面描述了女人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那种责任和重担以外,还有其他含义。而《女吸血鬼同志》不过是卖弄风情让男人过瘾的,没有什么女尊南卑在里面。这部影片也最终是悲剧收尾,看似主角已经正常,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压力的妥协而已。
名称叫《不要回头》,海报上的两大美女却都回头相视。我个人其实也是冲着巴黎玫瑰苏菲和意大利女神莫妮卡而看的,但是真正吸引的我的还是背后这部电影的另一面,我常说看电影如同看不一样的人生,这部电影我觉得是再让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你敢回头面对你的过去吗?
不要回头影评(二)
若不是迷恋莫妮卡?贝鲁奇以及苏菲?玛索这两位美女的容貌及表演,这部《不要回头》非常容易让观众陷入昏睡的状态,或者激发观众快进的勇气。因为在漫长的自言自语和自我陶醉当中,一般观众估计大都没有欣赏此片需要的心态。
作为才女玛丽娜?德?范的第二部作品,而且她的前作又广受好评,再加上欧洲两大美女的加盟,这部电影是十分值得期待的。只是它又再一次的印证了观影中的那句名言,期望越多,失望越大。虽然影片的整体质量说不上差,但导演故弄玄虚的姿态,以及故事的气若游丝,这才是让影片难以招人喜爱的原因。
当然,无论是导演本人还是两位女主角,都在一定程度的保证了本片的质量。苏菲?玛索和贝鲁奇虽然都异常貌美,但都同样拥有着不凡的演技。《卢浮魅影》里的苏菲让人惊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贝鲁奇同样惊人。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深刻的让人无法再去批判,只能是无限的去崇拜导演思想之深刻、内涵之丰富。通过人类对自己外观的认同进而演化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然后再去探讨一些深层次的存在问题,可以说很有一番经典大片的来势汹汹。
电影以苏菲?玛索饰演的女性开始,逐渐建构起了一个臆想中的空间。女主角看到另外的照片,开始不断想象自己的新身份,她以为自己便是照片上的女人。这样的想象一经开始便不可收拾了,于是她就不断的去揣测那个自己的生活那个自己的身份。但实际上,照片里的女人只是自己的亲身母亲而已。这也许是在向我们表面,作为某种精神分裂患者的她,实际上内心深处对自己过往的生活是有所记忆的,即使是隐藏在了潜意识当中。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知道,剧中的她年幼时发生过车祸,从此就丧失了以前的记忆,跟随着养母生活。若是养母是正常的母亲,她的悲剧估计可以避免。但问题是养母也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自拔,所以她才将小女孩当成自己死去的女孩让那来抚养。这样的境况之下,苏菲?玛索饰演的女人很难精神正常。
所以,苏菲?玛索在电影中是走在了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她从不知到知,从否定到和谐共存,她开始逐渐的认同了自己精神分裂的身份,并且很好的接受了她。在电影片尾,苏菲?玛索和贝鲁奇耳鬓厮磨的同处一室,其实这个场景是想象也好是现实也好,都已经不影响剧中女主角的自我走向了。
苏菲?玛索对自己的怀疑起因于自己面孔的变化,从而她开始进一步的去发现自己是谁。这样一个成长或者说转化,在导演来说,是有深意的。面具之下的人类,到底谁是谁,或者说人类的内心是否真的如那张虚伪的面庞一样?到底我们应该戴着面具一直活下去,还是如让那一样不管伤痛不计代价的去寻找到底我是谁?导演也许并未有提供答案,但这样的启发却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有这样的宏大主题作着支撑,《不要回头》仍然说不上有多好看。过于松散和意识流的叙事模式,并不是主流受众能够接受得了的。电影的整体节奏原本便慢,一家人的生活也懒懒散散的在进行,这些夹杂在一起,就成了观众难以忍受的了。不停的闪回、不停的想象不断的打断观众的欣赏节奏,两个美女合并成的那张脸实在有够可怕,《不要回头》绝对是一部考验观众的电影。
同样是表现精神分裂,同样有现实和想象的两个世界,《禁闭岛》就做的好很多。在节奏、剪接、氛围营造等方面,《禁闭岛》提供给我们的是多重的享受,因此,即使电影深奥的很多人都看了个糊涂,但很多观众都乐于去探讨去分析。而放到《不要回头》身上,给我们的话题似乎除了两大美女外,好像就了无其他了。
影片的最后似有深意,两大美女亦真亦假的坐在了一起,导演是想表达让那已经接受了自己那分裂掉的身份,但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是不是暗含了导演对女性难以完全脱离自身困境的影射呢?
不要回头影评(三)
看完苏菲玛索与莫妮卡合演的《不要回头》后,我的脑子仿佛成了一片浆糊。这种以心理作为招牌的片子大概真能锻炼到神经细胞的推理能力。
第一次推理:苏菲没死,莫妮卡死了。
从片头开始往后延伸,我感受到的是苏菲实实在在可以触碰的生活。她是一名女作家,工作压力巨大。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丈夫体贴能干,能为孩子们准备好丰盛的早餐。苏菲的眼睛一直无神,她对周围的生活感到奇怪,照片中的那个女人总会幻化为另外一张脸。还有大街上,她能看到一个小女孩仓惶走丢的背影。苏菲的意识里留着一个模糊的影子,她像藏起来的魂灵任意拨弄着真实生活中的一切。你大概是太累了。你是不是没有休息好啊?丈夫和母亲的问话让苏菲的眼睛更加失神。她在许许多多的照片里寻找着变异过的蛛丝马迹,她会在深夜里看到一个女人缠绕着自己飞旋而去,她终于在胶片里发现了莫妮卡的影子。电影看完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总感觉苏菲代表着人格分裂、心理负重的压力群体。
第二次推理:莫妮卡没死,苏菲死了。
影片进展到中间的时候,苏菲的精神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开着车在相似的街面上循环着旋转。她想跳脱出错位的思维,但似曾相识却又全然陌生的生活环境让她全力抵触着。终于,真实的苏菲幻化成了真实的莫妮卡。这样一个转换过程让人很难从思想上完成过渡。(www.huamate.com)我原本以为导演在展开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谁知莫妮卡的肉体里依然存留着苏菲的魂灵。这个递变的过程里交织着很多不可理解的盲点。莫妮卡关于母亲的记忆居然会同时存在着三个女人,相互叠加相互缠绕。她的状态与苏菲极其相似,张皇无措,想寻找到自己生活中已然丢失的某些东西。最后莫妮卡从法国来到了意大利,她的心理状态如同物质的肉体一样发生着歧变。走丢的女孩、冷漠的母亲、似曾相识的男人、默片般的场景莫妮卡的身边幻化出梦境般的场景。一切都成了个迷。但是,蒙太奇手法的穿插让我肯定了莫妮卡真实生命的存在。
第三次推理:莫妮卡没死,苏菲也没死。
影片快要结束时,是苏菲和莫妮卡一起在电脑前写作的样子。两人眼神流连,似有牵扯不断的亲密情感。我于是联想到了后半部片中欢乐嬉戏的两个小女孩,那是童年时候的苏菲和莫妮卡。她们经常黏在一起开心地玩耍。可惜一场车祸夺走了苏菲的生命。从此莫妮卡的精神世界里便寄存住了另外一颗灵魂。她把自己当作依然存活的苏菲,虽然有时候会猛然间苏醒。走丢的那场记忆成了莫妮卡既想追寻又害怕追寻的陌生女孩,她沉默、仓惶,屡次引得莫妮卡在无限向往中又模糊选择了舍弃。不过最终莫妮卡还是释怀了,当她重新寻找到无法直面的记忆时,苏菲的影子真切地呈现在了自己眼前。莫妮卡没死,她拥有真实的生命;苏菲也没死,因为她的灵魂一直珍藏在了莫妮卡的心中。
这是法国美女与意大利美女的巅峰对决。虽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生死交战,但影片营造出来的高手直面的气氛确实很吸引眼球。演技很好,灯光场景很好,心理诠释的手法也很到位,但影片结束时留给观众再度加工的情节确实太多。
这片子,不太好懂。虽然片名是《不要回头》,但只能一次次往前追溯,才能差不多理清它的脉络。
不要回头影评(四)
冲着意、法两大女星莫妮卡贝鲁奇和苏菲玛索,北街观赏了电影《不要回头》。看完之后有点摸不清头脑,颇感迷茫。百度了一下发现剧情介绍可以说是敷衍了事,根本无法切中要点,遂引一段自己觉得还符合逻辑的分析上来。
以下用莫妮卡和苏菲代称片中两位主角。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确实是有一个人死了。其实不难判断,是苏菲死了,莫妮卡没有死。这是理解整部影片的重点。在观赏过程中看清楚那只流血的手是谁的,和正确翻译结尾的那行字相当重要。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影片开头一直出现的苏菲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小莫妮卡一直接受不了小苏菲死了的事实,或者说很希望很希望苏菲还活着,于是这些年来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是苏菲,注意,不是把自己想象成苏菲,而是认为自己就是苏菲。长大了之后,她也有了一个丈夫,有了两个孩子,有了一个母亲,还有了一份作家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因为工作上面的不顺心而改变。
精神上的压抑,渐渐地触动了她在记忆深处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发现,照片上的她好像是另一个面孔,而总是有个小女孩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甚至做恶梦。在这样混乱的精神状态下,脾气自然不好,家庭生活就出现了问题,丈夫提出分居。她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却不在家,到麻将馆找到,又忙于堆城墙,对她不睬不理。就这样,精神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紧张,到了极度紧张极度脆弱的时候,她越能通感到那个埋藏已久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她感觉自己的脸在变化,在变化,直到她打开镜子照,发现没变才暂且缓了一口气。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人物需要解释一下。第一个是她的丈夫。我开始也没看明白为什么看着看着她的丈夫变成另外一个男人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开头出现的那个男人也是莫妮卡如同把苏菲当作自己一样当作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当时在车上的另一个小男孩,也没死。那个在她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面孔,也就一直跟着她到她的生活中来,被她当作她的丈夫。实际上她丈夫跟她一样是另外一个面孔,也就是后来开车送她到娘家的那个面孔。而她的母亲,开头出现的那个也是她童年时代的母亲的面孔,也只是她印象中的,事实上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是那个白头发的她的养母。那个恍然出现在她的视线中的小女孩,是她童年时候的自己,也是印象,并不真实存在,象征着她的记忆。这就是后来她为什么跟着小女孩的原因,实际上是跟着自己的记忆。先前夜里做恶梦,拉着她团团转的小女孩,也是她的记忆牵扯着她团团转。
在养母家,她发现了一张小时候的照片。上面有她亲生的母亲和姐姐,于是才有了后面她去老家找她们的情节。为什么养母把门反锁了不让她走,其实怕她见到生母之后不回来了,毕竟养母对她有很深的感情。
终于,她找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地方,但是生母已经假装不认她了。而那个被她当作丈夫的面孔的男人,也就是当初同样在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事过好多年也不认识她了。后来去旅馆找她,她还把他当作他丈夫,但男人只是来找个****邂逅罢了。
小女孩又出现了,代表着她离记忆更近了。于是她跟着小女孩,事实是跟着记忆,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童年的家。回到了当时,回到了车祸现场。她,她母亲,小男孩在车祸中幸存下来,唯独小苏菲死了。小苏菲是小莫妮卡深爱的姐妹,车祸的时候她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其实象征着一种灵魂的传递。小莫妮卡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她接受不了所发生的一切,于是离家出走后,就在灵魂之中一直把自己当作苏菲,把童年时代身边的人当作后来身边的人,活到现在。
这里有一个场景,实际上是两个场景的重叠,就是她在露天咖啡座那遇到一个白头发的女人,也就是她的养母。一是当她小时候离家出走的时候,在这里遇到她,后来就成了她的养母。二是养母现在是过来接她,这两个场景重叠到一起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莫妮卡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就自己上火车去了。
小莫妮卡在换完衣服之后就变成苏菲了,实际上这个过程象征着她从那时候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是苏菲了,一直到现在。也象征着她还习惯把自己当作苏菲而存在。
但在她回到家里的时候,推开门,看见丈夫儿女,儿女叫了声妈妈,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真实了起来,她终于摆脱了心中的梦魇,找回了自己。最后,莫妮卡回望了一下苏菲,也算是告别了那个存在于她灵魂之中的苏菲,从此苏菲不在她的灵魂中,而在她的心里,她不再把自己当作苏菲,而是保存着对苏菲的记忆
虽然我也用灵魂这个词来作了解释,但此灵魂绝非彼灵魂,可作为深度的心灵来解释。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鬼片,也没有任何的鬼出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于主角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