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永远在路上》有感(一)
丁凡
近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一经播出便"红"遍了大江南北,关注度之高足以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工作的关注和期盼。
该片通过剖析反腐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深刻反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整治身边的腐败问题,对光大党员干部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而专题片中透漏出反腐调查过程中的细节和过程,更是引起了光大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广泛关注。
看完前几集《永远在路上》,不禁让我回忆起很多往事,真切的从心灵深处有了很大的触动。我出生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偏远农村,外祖父是一名党员,听母亲说外祖父是陕西汽车厂的工人,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党组织,退休后他每个月总是会拿着他那有些破旧但是保存很好的党员证去缴党费,村里的人都笑他很傻,可现在看来老党员身上的品质,才是真正党性的体现。
交党费是外祖父对信仰的忠诚,不仅仅这样,他的生活和工作,每一条都会对照党章,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的品质。播出第一集《人心向背》时,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白恩培这样说到"没想到老了老了,对自己放松了警惕,思想抛锚了,犯下了大错".实际上这确实是党性的一种弱化,信仰的缺失。
表里如一,指内心的想法会表现在行动上,行动上的贪腐实际是共产主义信仰的缺失,是党性的动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讲的就是《以上率下》的道理。倘若领导干部偏出一尺,那下面的干部就会偏出一丈,1500万的手镯、800平的房子、几万元的一桌饭……这样的领导干部,还怎样为人民的幸福和平安保驾护航。
1945年7月,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饱经沧桑的黄先生这样问毛泽东主席:"‘其兴也 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则回答他: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使得许多官员落马,其中不乏一些省部级乃至副国级领导,大老虎落网可谓是大快人心。但也有人对此产生质疑,贪官还有多少?为什么要反腐?反腐还要多久?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财政部原部长亨利 鲍尔森在采访中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腐败更为严重的损失和隐患。"为什么反腐?因为人心向背。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对中国共产党有信心,要一如既往地拥护和支持反腐倡廉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
该部专题片的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十余名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通过详实的案例,人们清晰的看到,一大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我们深感党中央反对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更坚信通过人民的监督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反腐必将取得胜利,中国必将实现百年中国梦。
反腐,不仅要靠制度的完善,从机制上促进作风转变,更要把反腐倡廉纳入制度化轨道,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反腐倡廉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
观《永远在路上》有感(二)
不辱使命 不忘初心
浏阳市关口街道纪工委:李萍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从2016年10月17日晚上起,中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作风建设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式开播,按照街道工委、纪工委的统一安排,我按时认真收看了这部专题片。
这部专题片共有八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列举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与成果,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通过这部专题片,全国人民都可以直接在电视镜头上看到那些高级干部的忏悔书,可以一窥白恩培、周本顺的住所,看到里面的奢华之物。更发人深省、令人震撼的是,片尾播放了落马后的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在被审查时的画面,看到那些落马官员在没有权力养分的滋养下,共同的特点就是迟暮和衰老。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可以听到那些迟来的忏悔之声,周本顺"从小就痛恨贪官,没想到自己最后成了贪官"、白恩培"我都到退休时候了,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李春城"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
把这些细节展示出来,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清醒地看到,腐败并不只是通报里言简意赅的陈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周围的隐患,更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极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线。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状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严守党纪国法的红线,坚持不忘初心,和全党同志一起,让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片中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定;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还有腐败分子身边的人、会所服务员、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角度,多元视角,为观众全景式的呈现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视听盛宴。观看之后,不禁回想起当年高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加强作风建设,是一件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的事。作风建设是我们的传家宝,是一个政党在自我强化、自我调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的目的是践行和实现政党的宗旨和执政目标,(www.huamate.com)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这既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勉励鼓舞,也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关爱提醒。面对改作风这场输不起的战斗,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创其业。敢于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重要标准之一。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纪检监察干部,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是必备的基本素质。监督执纪问责不是迎来送往、说说笑笑,必然会触及和影响一些人的利益,容易产生不敢、不愿、不想得罪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考验,纪检干部必须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不害怕、不退缩,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
在新的时期,纪检监察干部更应牢牢把握忠诚、干净、担当的本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辱使命。
观《永远在路上》有感(三)
王英
2016年10月17日开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永远在路上》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一些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既以周永康、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以上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又以"蝇贪"入手,通过剖析山东、广西、安徽、新疆、贵州等省区发生在基层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6起典型案例,说明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侵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的获得感,伤害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既要守住理想信念宗旨这个"高线",也要守住党的纪律规矩这条"底线".要不忘初心,时刻反思自己,坚持修身养德、砥砺信念,对于思想防线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发挥标杆作用,以反对"四风"为突破口,以"八项规定"为标杆率先垂范,时刻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言行一致、干净正派。"一把手"更要做好标杆示范,要率先垂范,切实负起责任,要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责任,要严格约束自己,还要让身边人员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处处慎欲、慎微。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以权谋私,以法谋私,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等司法腐败问题,是对司法公正的致命残害,侵害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是对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的严重挑战。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解决你",作为法院纪检监察人员,深感责任重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用好 "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是关键,只有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常态中让监督无处不在,才能阻挡党员干部一下子从"好同志"变为"阶下囚".这既是组织的最大关爱,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好保护,通过"治微病",让腐败知易行难。
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显示了中央从上到下反腐的决心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正如同专题片头工匠们用打铁的精神铸成的党徽一样,像一枚鲜红的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每个党员干部心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监督执纪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希望永远在路上,民族的希望也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