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术大全
  • 销售话术
  • 汽车话术
  • 房产话术
  • 客服话术
  • 电销话术
  • 保险话术
  • 理财话术
  • 邀约话术
  • 招聘话术
  • 赞美话术
  • 招生话术
  • 淘宝话术
  • 面试话术
  • 回访话术
  • 导购话术
  • 贷款话术
  • 微商话术
  • 催款话术
  • 聊天话术
  • 促销话术
  • 招商话术
  • 微信话术
  • 投资话术
  • 自媒体话术
  • 销售管理
  • 销售技巧
  • 网络营销
  • 营销方案
  • 渠道销售
  • 团队建设
  • 团队精神
  • 团队口号
  • 团队名字
  • 执行力
  • 心态管理
  • 团队协作
  • 提成方案
  • 管理系统
  • 出差管理
  • 销售利润率
  • 会议营销
  • 销售必备
  • 销售故事
  • 销售口号
  • 销售书籍
  • 销售名人
  • 销售名言
  • 销售计划
  • 销售总结
  • 销售合同
  • 祝福短信
  • 销售心得
  • 销售日志
  • 销售心理学
  • 销售视频
  • 促销方案
  • 推广方案
  • 年会方案
  • 培训方案
  • 活动方案
  • 拓展方案
  • 营销策略
  • 销售流程
  • 售后服务
  • 职场天地
  • 职场法则
  • 职业规划
  • 面试技巧
  • 职场故事
  • 住房公积金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医疗保险
  • 养老保险
  • 劳动法规
  • 感谢的话
  • 时间管理
  • 升职加薪
  • 跳槽攻略
  • 拓展心得
  • 职场英语
  • 创业故事
  • 就业前景
  • 职场维权
  • 职场笑话
  • 企业管理
  • 岗位职责
  • 员工手册
  • 员工福利
  • 规章制度
  • 绩效管理
  • 企业文化
  • 领导艺术
  • 企业战略
  • 品牌经营
  • 人力资源
  • 财务管理
  • 工作管理
  • 小游戏
  • 辞职报告
  • Excel教程
  • 转正申请书
  • Word教程
  • PPT教程
  • WPS教程
  • 表扬信
  • 述职报告
  • 实习报告
  • 放假通知
  • 工作证明
  • 离职证明
  • 竞聘演讲
  • 领导致辞
  • 员工评语
  • 开场白
  • 自荐信
  • 求职信
  • 请假条
  • 任命通知书
  • 检讨书
  • 励志名言
  • 青春励志
  • 励志口号
  • 励志演讲
  • 励志作文
  • 高考励志
  • 名人名言
  • 励志签名
  • 励志英语
  • 励志格言
  • 励志语录
  • 励志网名
  • 励志对联
  • 励志诗句
  • 座右铭
  • 励志歌曲
  • 励志人物
  • 励志电影
  • 励志故事
  • 为人处事
  • 经典台词
  • 人生哲理
  • 励志书籍
  • 演讲口才
  • 销售口才
  • 领导口才
  • 职场口才
  • 名人口才
  • 主持人口才
  • 恋爱口才
  • 演讲手势
  • 即兴演讲
  • 少儿口才
  • 口才训练
  • 消除紧张
  • 礼仪大全
  • 商务礼仪
  • 会议礼仪
  • 坐姿礼仪
  • 礼仪常识
  • 个人礼仪
  • 社交礼仪
  • 服务礼仪
  • 涉外礼仪
  • 着装礼仪
  • 电话礼仪
  • 西餐礼仪
  • 中餐礼仪
  • 面试礼仪
  • 公关礼仪
  • 鲜花礼仪
  • 握手礼仪
  • 接待礼仪
  • 敬酒礼仪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发表时间:2022-04-24  热度: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一)

      文:十一月的雨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

      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作为一个影迷,我很难不对它产生期待。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我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鸣,或者感动。而至今还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它始终昏黄的色调,是它弥漫期间的荷尔蒙的气味,是马小军或者忧愁或者躁动的心情。

      忘了是哪个人曾说过:“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感动,是因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说不出它的个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记忆之中我并没有如此的疯狂过,青春飞扬的时刻好像总是伴随着安静的影子,躁动不安的心灵也掩盖其中。但是看着他们在一起疯狂的打闹,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狂奔拍人,看着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从高高的烟囱中跳下来满脸煤黑还嘿嘿大笑,看着他疯狂的爱上米兰后因为她而疯狂。我感到的是体内的一种性格的缺失。正因为我没有这些记忆和经历,我体内那些本该被青春释放的激情躁动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处,以至于自己都以为它们并不存在。等到类似的电影情节才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然后,那种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经历的遗憾会随着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弥散开来,而在记忆中留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副被涂抹成为金色的画卷,一段沁人心脾的乐曲。

      向往的东西通常会被主观的美化,而姜文试图还原的回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在这一点上,我找到了与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达到了我身边。那种摸不着抓不紧道不清却又确确实实困扰着我们的感觉,往往让人无从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紧抓着它不放,不厌其烦的无限放大,病态般的沉溺其中,这在当今众多所谓的青春小说中随处可见。也有些人始终渴望着强硬,他们不愿意被这种前所未有的忧伤所困扰,可又确实无法摆脱,于是他们便用相对叛逆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出口。马小军便是这样的一类人。

      他无法被困在那个他看来死气沉沉的教室,那个束缚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于他的风格,于是他选择逃课。从一个屋顶转到另一个屋顶,从一间房溜到另一间房,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并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不过在本能的猎取属于他人空间中的新奇。而近乎顽童的本色看起来也让他乐在其中。

      这种乐趣一直单纯的持续着,直到他在某间房中看到了米兰的照片。一个漂亮略显丰满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闯进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间中碰到米兰的时候,姜文用一种窥探的视角直观的精妙的展示了马小军当时复杂细微的内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种更为刺激的心理向他发出的挑战,这让蠢蠢欲动的他感到有一丝疑惧却又兴奋不已,空气中开始弥漫淡淡的荷尔蒙的气息。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最终的他却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

      他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他在路边等着她的出现,在路上主动和她搭讪。当自己笑着被称作弟弟时,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带着米兰去见自己的众多兄弟,没想到她却和自己的朋友相谈甚欢,对自己不管不顾,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强烈的醋意。

      于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兰的注意,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那种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他可以为此奋不顾身。事实是他也做到了,但仅仅是米兰惊鸿的一瞥,象征的一笑,简单的一句。而后又回到了漠视。

      这是一种侮辱,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忽略和蔑视,可能在他看来,这也会是一种背叛。米兰背叛了自己赤诚的心。可是同时体内涌动的冲动又让渴望得到的他无比眷恋。这种矛盾挣扎的心理让他无法呼吸,想要摆脱却没有出路。这并不是可以用打一架就解决的不爽心情,这是让他无法强硬的忧伤。

      在这样的情形下,马小军选择了最反叛的方式来做最后的突围。面对着虚弱的内心,他却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他想用强暴的方式得到米兰。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这段高潮戏,当反抗的米兰大喊到:你觉得这样有劲吗?然后以示威的姿态停止了反抗。“有劲!”这时的马小军却在这之后夺路而逃。

      他想用最强硬的姿态证明自己,却用歇斯底里的极端方式撕碎了本来神秘而朦胧的美好,一切都变得触目惊心,在他心中代表着完美青春的米兰霎那间被剥离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夺路而逃。

      其实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都可以找到类似于这场戏的强烈感情,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用一个让我震惊的结尾给了我一个让我流泪的无可奈何。瑞典电影《教室别恋》中,男主角最终脱离了这段曾让他沉迷的畸形恋情,当他毅然离去的那一刻,他想要证明自己超越单纯欲望的真挚与坚强。

      如果说之后在雨夜中高喊着米兰的名字是这份感觉的回光返照,那在餐厅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这份感觉的彻底碎裂了。而且作者还在怀疑着后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记忆中的自己还未做最后的反抗便败下了阵来。

      姜文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

      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

      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二)

      姜文带着修复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经典重映单元”,重映的电影较之前增加了5分钟。《阳光灿烂的日子》被爱电影的人们重新提起,人们不自主地想起自己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重新按上了播放键,芦苇尾巴就是其中一员。

      重映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推出了一款极简海报中,在海报中,一枚“别致”的气球成为画面的主体,熟悉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正是这枚“气球”导致了马小军弟弟的出生,这枚特殊的气球,也正是一代人懵懂青春的最好注脚,不禁让人想起电影里那个汗水四溢,躁动不安的成长夏天。

      同年代的人,关于青春的记忆大抵都相似。最近两年,似乎格外适合怀旧,从《那些年》到《致青春》到《合伙人》到《小时代》,创作者们将类似于自己的青春搬上大荧幕供大家各自消遣,赚足眼泪同时又赚足票房,可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基本都是时间和市场的结合产物,青春故事说着说着,就脱节了就不青春了,唯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将其进行到底,纯粹得一塌糊涂,没有物质没有禁锢没有妥协没有现实。

      它不似《那些年》的唯美和感慨;也不同于《致青春》后半截的隐忍与无奈,也没有《合伙人》里那样“挥锤纽交所”大得吓人的伟大梦想,更没有《小时代》的物质和各种背叛。现在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一面是为了纪念和缅怀,另一面有着它更为重要的作用:赢取票房和塑造一批少男少女们的新青春偶像,之于柯景腾沈佳宜,之于林萧顾里顾源周崇光,而《阳光灿烂》里,马小军怎么都不像是个白马王子吧,因此,到底是没有引发女粉丝的蜂拥。

      唯有在灿烂阳光里,在遍地的红旗中间,他们就这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其实不尽然。(www.huamate.com)只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告诉我们,青春哪有像童话般美妙,哪是“我喜欢着你,你也正好喜欢着我”的默契,哪是梦想横飞的年岁,虽然有阳光、灿烂、喧闹、欢乐、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但也会有不负责任、心虚、精力的夸耀、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多半还是庸俗和平凡的,是生活琐事,是少年念想,是岁月痕迹。

      于是,摒弃了浪漫、青涩、唯美、弹钢琴、打篮球、天台、图书馆、好看的校服、俊男美女们等众多养眼搭配的词,蓬勃、跳荡、躁动、鲜活、激情、妒忌、偷窥、暴力、热血澎湃……一系列的词构成了他们身上关于青春的主要标签符号,正如影评里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于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真实和不煽情才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讲故事的人

      记得以前上专业课时,痞子老师曾盛赞过:姜文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导演。对于那时候仅仅看过《寻枪》和《让子弹飞》的芦苇尾巴来说,关于姜文的才华理解得一点都不详尽,只觉得他的电影有意思。的确,后来明白,姜文就是别人口中那个会讲故事的人,他19年前用了和18年后(2012年《少年派》)李安类似的手法,在马小军和刘忆苦一起过生日的那场戏了,讲了两个截然悲喜的故事,观众可以喜欢其中任意一种,至少都是真的。马小军(姜文)在这里有一段独白,他说自己的记忆发生了偏差,加上此前关于米兰睡着的画面,这是第二次偏差。这样的不确定,在芦苇尾巴看来,正是一种诚实的表达,轻狂的岁月谁不幻想幻想,谁不夸大其词一番。

      顾长卫的镜头也是会说故事的,老师以前所说的用镜头来讲故事大抵就是如此,虚弱的讲故事手法是用语言,在影片里,顾长卫的镜头总是带着一种朦胧的不透明感,(www.huamate.com)好像总有一层轻薄的雾气在镜头前,也可能是90年代的机器设备问题,但这绝对没有构成拍摄问题,反而成全了另一种迷人的层次。在顾长卫景深层次分明的题氲氤远和手提摄影机的动荡介入下,铺排了成千上万状的迷人影像。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性好奇,不受束缚衍发的残忍和暴力,都比文字更直接锋利地印入观众脑海。

      其实更加奇妙的是时间过后,电影中这些人的改变和不变:那时候的顾长卫还只是个会有镜头的摄影师;冯小刚站在三尺讲台前和一群小屁孩斗智斗勇;王朔将双手背在后面装老大;王学圻和斯琴高娃饰演马小军的父母;那时候的夏雨介于青涩和伪成熟之间;宁静发育得极匀称,耿乐青春正好,像个摇滚青年;陶虹和左小青,花般的年纪。19年后,电影中出镜的各位几乎都成了大腕,顾长卫坐到了监视器前;冯小刚自成黑色幽默一派,今年还选为春晚导演;王学圻斯琴高娃一如既往的演技派;那些男孩女孩独当一面,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庆幸的是,他们依然热爱忠于电影,姜文依然是那个入镜出镜的影帝和最佳导演。

      因为该电影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着,关于它的评论也数不胜数,背景、主题、情节、画面、台词、人物都被各种分析过,芦苇尾巴也不好班门弄斧,仅感性一番。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三)

      “那时候好象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明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或许都还记得这段来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台词吧。我无法给这样的青春下定义,洒脱蓬勃也好,宁静美好也罢,甚或是压抑痛苦。但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这是成长。成长总是左右着个人记忆,而一部影片成为个人记忆的载体时,导演似乎会激动并且格外用心地去完成。各个角度都cover到的镜头,梦一样有点迷离的画面,甚至很容易填充进观影者的青春虚构。从想好好的讲故事,到这位回忆者忽然质疑起自己记忆的真实――其实他很明了自己是一个叙述兼编写的人,而青春只是一个虚幻、想象和夸大。在此刻,个人的记忆开始左右着成长,那现实的过程似乎已经被抽离而不再重要了。在回忆里,总是带着美好的青春往事,也有“逝者如斯”的惆怅。

      有时候我们愿意忘记很多事,但有时候却要清楚的记住一些事。然而要明晰地分辨“记住”与“忘记”之事间的界限却是模糊的。导演姜文显然在这里放弃了叙述“文革”的痛苦。虽然在影片一开头就能从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中读出历史,也能在影片中那些为了听音乐假扮是外国使者而被驱赶的人或者马小军(夏雨饰演)被认为是反动分子而被抓的情节里看出。但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文革”轻描淡写的感觉仿佛隔靴挠痒,而这大概也只是记忆者对从历史而来的沉痛不能消化的反应,影片虽然没有正面反思这段历史,但影片却并不因为也不应该具有“文革”的特殊背景,就非得拥有更多的历史负担。显然,历史与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但个人的成长经历并不一定会从历史的过程中得到,就像我们同样面对法西斯,有人从战争里感知苦难,而有人则从亲人那里更加明了爱的可贵。所以我想,或许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法来表达,才适合自己的青春记忆。出生在文革里的人,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和青春都夹杂进大人眼中的历史,相反的――阳光是充足的,穿着军衣奔跑、呼喊,还有那带着懵懂的初恋。

      大概对于我来说,一段反思是难能可贵的,然而那种在历史中喘息的个人记忆的风采,也是我所喜欢的,毕竟导演阐释的是青春而不是灾难。

      留心一点,大家都会发现,小人物的命运经常出现在伟大的作品中,或许是因为平凡的小人物那不平凡的命运更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和心灵觉悟。电影原着是王朔写的《动物凶猛》,我没有读过,所以不知道谁是动物,为什么凶猛。但我试图去体会马小军作为个体生命在那段岁月里如何完成自己的青春――这个故事却是许多人青春的交汇,我们一样玩游戏,一样到处闲荡,一样打架,一样抽烟,一样对性充满幻想,一样追恋喜欢的对象,一样撒谎,一样挨过父亲的打骂。

      记得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马小军跑到米兰(宁静饰演)的窗下,歇斯底里地呼喊着:“米兰!米兰!米兰……”,这种毫无顾忌地发泄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才能做出来,同样他歇斯底里地踩着单车去米兰的住处,又歇斯底里地将她按在床上,扯她的衣服,结果却是被米兰压的动弹不得。情感的失落、朋友的背叛并不是一句台词――“彻底的掰了”所能诉说完尽的,以至在游泳池里,马小军看到了他们在岸上伸手要拉他时,却是被他们踹入水中。从水中向上看着岸上那扭曲的脸和不断踹着的脚,青春的放荡和夸张的痛苦也随即而来。

      成长后(事实上成长永远只能是过程,而不能是结果),人们是不是会问:我拿什么来祭奠你,我的青春――因为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者像一位网友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被同一股风吹到。影片最后,马小军变成了大款,坐着加长林肯车,那些朋友也在,呆子满面春风,这“物非人是”的年代青春已经不在了。或许,人也不会两次被同一缕阳光照射到,于是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大概就只在记忆里,也常常被唤醒,而每次唤醒时,内容也往往不尽相同,并且已经是虚实难分了。

    转发.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图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