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影评(一)
文/故城
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公投尘埃落定,苏格兰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大不列颠版图内,这一年,距离苏格兰历史上着名的“班诺克本之战”(Battle of Bannockburn)整整700年。
七百年前,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史称“罗伯特一世”)在班诺克本大败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Edward II),宣布苏格兰从英格兰独立,这一年,距离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被爱德华一世斩首仅仅10年。
一提及华莱士,很多人都会想起《勇敢的心》,还有那部一万两千行的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现如今,很多人也拿如今的苏格兰公投与七百年前华莱士起义相提并论,两者都是以苏格兰民族独立为蓝图,只是那时的苏格兰民族意识刚刚形成,而如今则是苏格兰接受大一统三百年后,民族独立意识又“死灰复燃”了。
就在几天前,英国首相卡梅伦用一段激情四溢的演讲告诫苏格兰人,不要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洗脑,英国需要苏格兰、苏格兰更离不开英国。与七百年前不同的是,不可一世的爱德华用武力征服苏格兰高地,而卡梅伦表面上至少谦虚恭敬得多,他使出浑身解数,晓之以理,又授之以渔,就连曾经华莱士痛击英军、代表华莱士独立自由精神的斯特灵城,都对独立说“不”。这就像《勇敢的心》中苏格兰贵族布鲁斯,意外站在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旁,对华莱士和苏格兰人反戈一击。难怪公投结果揭晓后,英国BBC主播用略带调侃的说,“在经历307年的统一后,苏格兰人民选择了拒绝我们给予独立的offer。”
现实的戏剧性在于,你总能从历史中找到现实的翻版,自苏格兰民族形成之时,独立还是统一,便一直困扰着他们。《勇敢的心》所描绘的时代,苏格兰正处于民族意识的萌芽阶段,朦胧的归属情绪还未转化为敏感的身份认同,大多数苏格兰民众还未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但在宗教、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方面,却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电影中,华莱士的父亲由于反抗英格兰贵族惨遭杀害,其葬礼表面上使用了基督教仪式,迎合了当时的英格兰地方官,私下里他们却又进行了一场天主教祭奠仪式(那时在苏格兰占统治地位的是罗马天主教,而并非英格兰流行的基督教),反映苏格兰拥有不同于英格兰的宗教传统。在欧洲中世纪,不同的宗教信仰,就意味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
历史上,部分苏格兰人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意愿,就是在十三世纪末,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攻占苏格兰特韦德河畔的贝里科,并迫使苏格兰王巴里奥尔(John Baliol)退位。《勇敢的心》略过了这部分历史,直接从苏格兰被占领,赴会参与英苏和谈的苏格兰贵族被吊死开始,随后又渲染爱德华一世如何恢复贵族的“初夜权”(即允许英格兰贵族可以拥有苏格兰新娘的新婚初夜),激化苏格兰平民与英格兰贵族的矛盾。
电影中,华莱士与初恋情人秘密结婚,但还是被当地英格兰官员看出来,企图霸占并处决了他的妻子,华莱士杀死了英格兰地方官,自此踏上了反抗英格兰权贵的道路。影片编剧将华莱士的民族独立意志归结为“为爱复仇”,颇有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感觉,这实是好莱坞一厢情愿的商业化处理,这虽与苏格兰传奇史诗《华莱士之歌》中那个铁血柔情的华莱士异曲同工,却弱化了华莱士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气质。
历史上,华莱士是英格兰贵族巴里奥尔的追随者,爱德华一世入侵苏格兰后废黜了巴里奥尔,并将其胁迫至英格兰囚禁起来,在苏格兰贵族们纷纷与英王签署“拉格曼文件”时,华莱士因拒绝宣誓效忠而背负恶名,被英格兰驻拉纳克郡守认定为“叛乱分子”,此后不久,华莱士父兄又惨遭英格兰守卫毒手,这才坚定了华莱士揭竿而起、反抗英格兰王权的信念。
电影中,导演认为,华莱士是“勇敢的心”的代表,他智慧过人、无所不能,却两次栽在同为苏格兰人的罗伯特・布鲁斯手里,后者虽身为苏格兰贵族,却执意维护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统治地位。很多人不解罗伯特・布鲁斯性格软弱、立场摇摆,数次出卖华莱士,与历史上那位领导班诺克本大捷、英勇反抗英王的罗伯特一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罗伯特・布鲁斯是罗伯特家族的继承人,在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暴毙后,巴里奥尔和罗伯特・布鲁斯成为竞争苏格兰王的主要对手。巴里奥尔在短暂的4年统治期后,被爱德华一世征服,并囚禁于伦敦塔。虽然巴里奥尔长期被囚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仍被苏格兰人尊奉为苏格兰王。华莱士作为巴里奥尔的忠实追随者,一直试图营救并复辟这位前国王,如此一来,一直依赖觊觎王位的布鲁斯,自然选择站在华莱士的对立面,暗中阻挠并破坏华莱士的种种义举,其目的无非是借助英格兰人的力量打击巴里奥尔的势力,以防其日后东山再起。于是,1302年华莱士在法国与教皇进行外交斡旋,欲图让巴里奥尔回国复辟,年轻的布鲁斯宣布向爱德华一世妥协并效忠,背离了自己的民族;而 1305年捕获华莱士并将其交给英军的约翰・门蒂斯(John of Menteith),据说正是日后布鲁斯的得力宠臣。
1305年,华莱士殉难后,布鲁斯又重新回到苏格兰阵营,并成为一名苏格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史料中很难获悉布鲁斯的立场转变是出于什么原因,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布鲁斯一直致力于恢复和重振苏格兰贵族体系和王权荣耀。1305年后,布鲁斯审时度势,肩负苏格兰独立运动重任,与孱弱的爱德华二世之争中,近占上风;在班诺克本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后,于1428年与爱德华二世签订《北安普顿条约》,使英王完全放弃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要求,堪称苏格兰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英雄。
此前,苏格兰民族独立党宣称,苏格兰公投胜利后,将定于2016年3月24日复国,正是出于向这位“民族英雄”致敬的目的。因为702年前的3月24日,正是布鲁斯带领苏格兰人取得班诺克本胜利的日子。
《勇敢的心》虽然有诸多与史实不符之处,但其将“勇敢的心”赋予英勇坚定、无私无畏、追求自由的华莱士,而对苏格兰民族独立英雄罗伯特一世甚多针砭,实是有理有据、客观公道。应该说,影片对罗伯特一世对华莱士的时叛时附,以及以何种方式成就家族王权霸业的犹豫不定,描写的入木三分,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性在影片中尽显无遗,不失为好莱坞电影重塑苏格兰民族独立精神的一次有益尝试。难怪有史学家认为,苏格兰贵族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也许所有贵族都是),而华莱士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自由理想的执着,和那份破釜沉舟的勇气。
这也正是绵延数百年的苏格兰民族精神之内核,也是华莱士“勇敢的心”之符号所指。
勇敢的心影评(二)
这是一部可以比肩《斯巴达克斯》的电影。
华丽的大战场面让人想起《最后的武士》《投名状》,但其特别之处在于用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配乐宏大战争场面中不乏幽默元素:阵前光屁股示-威,爱尔兰人阵前倒戈与苏格兰人一见如故亲切叙旧等。在暴力血腥的战争之间穿插出如此火花,诗意化的处理驱赶了战争的冰冷寒意,从而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那玩世不恭的嘲讽敌人发动战争荒谬性的做法不正是银幕前的你最想作出的姿势吗!
影片以恢弘的手笔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是一场为了“自由”的圣战,大剑华莱士阵前关于自由的誓师演说以及死前最后那一声气壮山河的“freedom”足够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从这层意义上说,华莱士这一嗓子不仅仅是为了苏格兰人民的自由,而是喊出了全人类的吼声。(www.huamate.com)就在这千秋家国梦的彰显伟岸背影的时刻,大剑华莱士不爱江山爱美人,初恋情人再次浮现在眼前,这一刻的华莱士既属于全世界,也属于他个人。他有着他自己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是更具人性化的一笔,英雄者便如华莱士般伟大也是凡人,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情感。
反观大陆阉-割版《精武英雄?陈真》,甄子丹饰演的陈真就不能为了日本特务舒淇而去虹口道场踢馆。这踢馆一定要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踢的。所以才有突兀到不能自圆其说的结局。
苏菲?玛索精致的面庞下反衬出老国王那张病态的脸,她告诉他:“你将断子绝孙,我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你家的骨肉,我发誓,你儿子在国王的宝座上坐不长的。”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是华莱士的,而这个孩子未来将成为新的英王。老国王那张病态的脸逐渐扭曲了。在苏菲?玛索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老国王真的死了,很彻底。女人的复仇大抵如此,决绝并让人痛不欲生。
梅尔?吉布森是《勇敢的心》的导演,也是大剑华莱士的扮演者。本片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可谓单枪匹马,一剑封喉。
勇敢的心影评(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闲来无事,又重温了一遍《勇敢的心》。没有了少年时期的热血冲动,再看此片,得来的完全是异于过往的感受。
影片中的华莱士高呼着自由奋力肉搏,起因却是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杀死。一开始的他,并没有将自由二字当成自我的座右铭。他想拥有的是生命与那更高价的爱情。然而随着他心爱的女人的死去,他便迅速的走上了复仇的不归路。然而,复仇绝不是他一己之力可为,于是他堂而皇之的为复仇之战冠以了自由之名,带领着被压迫已久的苏格兰男人开始肆意的杀戮。这可不像裴多菲诗中所说,按电影的叙事来看,华莱士是被“二者抛弃”之后才开始“为自由”的。此处便是我为影片打上的一个大大问号。
接着全片便依靠着对“freedom”的忠诚踏步前进。正如许巍歌里所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此刻华莱士倒是回归正途了,义正言辞的用官方语言鼓动着群众奋起抗战,那番说辞倒也极为动听,于是众人便跟着华莱士洒起了热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快要到头了,却因为贵族的背叛而功亏一篑,华莱士也负伤在身。接着华莱士便又开始复仇,杀掉了那背叛他的贵族。冤冤相报何时了,华莱士整个就是一个为复仇而生的超级战士,可这也让那些贵族对他耿耿于怀。终于,当华莱士为了对自由的“渴望”去谈判的时候,被抓获了。一世的聪明,就毁于此刻。
美丽的王后劝他退后一步,再作打算。可他抱着对自由的信念坚定不屈。即使酷刑当前,他仍然铁板一块,将死之际更是扯着嗓子喊了一句“freedom”。随着斧落人亡,他手里紧攥着的爱情信物在蓝色天空的映衬下飘然落地。这个镜头更是印证了华莱士强烈的复仇心理,尽管他与美丽的王后苏菲玛索也有了肉体之亲,可他心底里爱的还是在年少时送给他一朵野花的Murron。都说路边的野花不要采,Murron却采了,还送给了年少时正空虚的华莱士,这给她日后的悲剧开了头。
华莱士死了,可“freedom”的精神永存。这又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候背的滚瓜烂熟的那首诗(如果能被称作诗的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果然,偶像的魅力是无穷的,华莱士的精神感动了Robert Bruce(好像是这名字),他又用华莱士的名字煽动群众,“You have bled with Wallace,Now bleed with me。”于是,他带领着苏格兰人民继续抗争,最终赢得“freedom”。
纵观影片,便是按着这条华莱士的复仇线路演绎下来,可华莱士是个聪明人,他懂得自己的私欲不足以让自己完成复仇的伟业,需要一个完美的借口来刺激自己的同胞。想来想去,他想到自由这么一个人类终身为之奋斗的主题,果然成效颇佳。可见,华莱士是多么的阴险有手段。
这不最近梅尔吉布森坦承影片扭曲了部分历史,而华莱士本人也并不似电影中那么完美。“华莱士是个魔鬼,他热衷于战争,将无数人们居住的村庄在战火中付之一炬。他就像北欧传说中的‘狂暴战士’一样。”他还解释说,电影《勇敢的心》出于好莱坞传统的叙事风格,在主角身上的确添加了不少了传奇和浪漫的新元素,“ 我们改变了叙事重点,毕竟电影中总要有好人与坏人之分”。
看吧,这完全是一部披着自由外皮,由好莱坞制作,美国政府主导的一次意识形态大轰炸。以自由之名,制造了一个样板戏里的“男共产党员”,拼命向前,宁死不屈。谁说只有国产电影政治化了,政治的主题体现在好莱坞大片的每个角落。
我承认这篇东西有点极端,但我们观影之时,按本雅明所说,个人的反应往往被群体化。于是在一片赞美之中,我们没有勇气表达自我,这样可不好。《勇敢的心》是部经典,却也充满了瑕疵,留着让我们狠命的批判。 畅所欲言又有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