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建军大业》有感:牺牲与希望
张琳灵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献礼建军90周年的《建军大业》,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建国三部曲”系列已全部上映完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八一之际,重温这段鲜血与泪水的沉甸甸的历史,更明白了那些革命先辈、军人的信仰与坚持,更懂得了泱泱我上下千年中华,岂以己利度国危于外的气魄与信念。
《建军大业》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大气磅礴的影像风格,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讲述了从“四 ・ 一二”大屠杀到南昌起义,再到朱、毛井冈山大会师,创建我党第一只工农武装的历史故事。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片中鲜有说教式的叙事,而是将斗争的残酷、战争的惨烈真实地还原于大荧幕,让我血脉偾张,数度落泪。
三河坝战役这个环节是我哭的最多的地方,三天的战事,三千人对三万人,真的就是纯硬杠。战火连绵,死的死,伤的伤,血染红了江河,脚下的土地早已变了颜色。黄志忠老师扮演的朱德、白宇扮演的蔡晴川,他们敬的每一个军礼,都令人动容。最后二百人留下的时候,父子二人,子走父留;兄弟同军,弟去兄留。二百人的断后牺牲,留下的是其他人撤出的希望,也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什么是幸存者?幸存者就是把别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难以想象当时的先烈们是以怎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三河坝的炮火声声,尸横遍野,蔡晴川按下引爆器的时候,朱德带大家撤离的时候,驻足敬礼,依旧会令人眼泪不止。
这部电影的意义,一是回顾动荡的战争年代,向那个时代的英雄们致意,为我们能够在时局恶劣的年代里,创建一支属于自己军队致敬;二是生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应该永记战争的痛,铭记老一辈革命党人付诸的一切,心怀感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出生在和平年代之下,很难感受到在那个战争年代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感,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勇于奉献、牺牲的使命感,而青年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对其个人成长也是一种缺失。通过影片我们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岁月,抱持着感恩的心,尊重历史,缅怀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感谢先烈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部影片讲的少年军人的故事,我辈少年正青春,生于和平年代之下,在感恩之余,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做出贡献才是正确的做法。强军梦支撑着中国梦,而梦的征程映射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年轻是希望,青春是力量,共同创建和谐社会,一起完成中国梦。
一部一百三十三分钟的电影,跌宕起伏的故事,炮火轰鸣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血溅四方动人心魄的历史,它不是别人家的故事,是我们不该忘记的曾经。立足当前,从我做起,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同今天的努力与踏实结合起来,我们的青年党员应当立足于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以主人翁的身份意识,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